侵权投诉
订阅
纠错
加入自媒体

爱尔眼科:做了十五年的“优等生”?

2018-09-15 08:47
来源: 亿欧网

十五六岁的爱尔眼科正值美好的“花季年华”。截至2018年,爱尔眼科已在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建立250余家专业眼科医院,其连锁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眼科连锁企业。在营收方面,爱尔眼科几乎每年都保持20%-50%的增长态势。不仅如此,十二三岁的爱尔眼科就开始走出国门,其“留学“足迹竟遍布美国、欧洲和香港。

然而据坊间流传,在爱尔眼科诞生之前,其创始人陈邦无论做什么都以失败告终。上世纪80年代,陈邦当兵因红绿色盲被退伍;下海做房地产,其市场突然“崩溃”;创建文化产业园,千万资产都打了水漂。

但今时不同往日,作为爱尔眼科“大父亲”的陈邦早已坐拥百亿财富。2017年10月,胡润研究院发布了《36计·胡润百富榜2017》,爱尔眼科陈邦以180亿的身价位列其中。这百亿财富的背后当然与爱尔眼科不无关系。

从出生到现在十几年来,不是“富二代”的爱尔眼科靠着自身一路稳扎稳打,成绩有目共睹,还算顺风顺水。其实,这眼科连锁“优等生”的修炼之路也属不易。

连锁“三级跳”

二十世纪末,爱尔眼科“大父亲”陈邦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。通过与公立医院设立眼科专科的“院中院”模式,陈邦赚到了第一桶金。但好景不长,后续政府开始整治“院中院”,陈邦便决定自建医院,不过一方面受到资金、人才、执照等的制约,另一方面加之当时患者对私立医院缺乏认知,生意不尽如人意。不服输的陈邦决定做最后一搏,2002年以后,陈邦采取与他人或机构合资的形式开启了眼科连锁之路。谁也不曾想,连锁品牌的方式让爱尔眼科起死回生并且一发不可收拾。

爱尔眼科于2003年1月24日成立,其主营业务是向患者提供各种眼科疾病的诊断、治疗及医学验光配镜等眼科医疗服务。在这15年的医疗路之中,爱尔眼科经历了连锁“三级跳”。

从2003年到2009年之前,爱尔眼科只有1家长沙分公司和20家控股子公司,每年以2.7家的速度进行扩张,速度较为缓慢,此为眼科连锁“第一跳”的初级阶段。

“第二跳”发生在2009年到2014年。在这期间,爱尔眼科发生了重大转折——上市,2009年登陆了创业板。在获得了足够的资金支持,且在各方配合的情况下,爱尔眼科开始通过新建和并购“跑马圈地”,加快了扩张的步伐。

在爱尔眼科的网点扩张规划中,2020年爱尔眼科将完成开设8个中心城市医院、20个省会城市医院、200个地级市医院和1000家县级医院。这一“雄心”的实现着实不简单,当时的新建并购模式完全不能满足爱尔眼科的扩张需求。就在2014年,爱尔眼科放了一个大招——设立并购基金,此为“第三跳”。

通过设立并购基金,爱尔眼科一方面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加快网点的扩张,另一方面也规避了并购的风险。对于上市公司而言,并购标的不够优质极易影响股价的波动,从而损害投资者的信心。从这个角度看,并购基金的设立看似是一个双赢的局面,其实不然。

曾有股东指出此举是在薅股东“羊毛”。通过产业资金并购,爱尔眼科形成了16亿商誉,公司近100总资产才产生7.7亿利润,比银行利息高点,而长沙子公司1.39亿总资产净利润达1亿,收益率达到70%。

爱尔眼科也进行了官方回应称,实际上,在并购时,项目的估值高于相应的净资产从而产生商誉,是并购中的正常现象,关键是项目的业绩发展与当时估值的预期是否相符。只要不低于原先的预期,就无需计提减值准备,不会对上市公司损益造成不良影响。公司每年都按规定就商誉测试做减值测试。

不知道爱尔眼科未来如何,“白马”会一直“白”下去吗?

爱尔的全球“野心”

爱尔眼科连锁除了布局中国内地之外,其触角已伸至海外,欲做全球眼科连锁“霸主”?

自从2015年以1.82 亿收购了香港亚洲医疗集团100%股权,爱尔眼科就开启了其国际化的步伐。

2016年末,爱尔眼科设立美国全资子公司爱尔(美国)国际控股有限责任公司,并在2017年收购了美国知名眼科中心AW Healthcare Management,代价是1800万美元。紧接着2017年8月31日,爱尔眼科又以1.52亿欧元收购Clínica Baviera,S.A.。

据悉,Clínica Baviera,S.A.成立于1992年,2007 年在西班牙证券交易所上市,至今已有25年的发展历程,为欧洲眼科龙头。主要提供包括激光手术、人工晶体手术等在内的视光医学服务,其屈光手术在西班牙、德国的市场占有率居第一 。

拿下Clínica Baviera之后,现在爱尔眼科眼科医疗网络已经拓展至香港、美国和欧洲。据公司2017年年报披露,香港、欧洲和美国的项目分别实现收入1.34亿元、2.85亿元和0.5亿元,合计占公司总收入的7.88%。

其实,此番布局海外之举不仅仅是抢夺海外市场,爱尔眼科的格局比想象中的要大。

爱尔眼科董秘吴士君曾在媒体采访中指出:“欧美在眼科医疗技术方面更加先进成熟,通过并购可以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、专家人才等资源更好更快的嫁接到国内,实现弯道超车。”

如此看来,爱尔眼科这算盘打得很精。一方面,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技术、管理等方面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,通过国际化可以“洋为中用”,推动国内眼科的发展;另一方面,并购标的良好的财务指标还可增厚上市公司业绩,协同效应显著。

“白马“也”失蹄“

自2009年上市以来,爱尔眼科的营业收入一直在不断上涨。2009年到2017年实现的年度营业收入分别是:6.06亿、8.65亿、13.10亿、16.40亿、19.85亿、24.02亿、31.66亿、40.00亿、59.62亿,其营业收入的趋势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光滑曲线。但是从营收增长率的折线图可以看出,2012年爱尔眼科的营收增速从51.54%迅速下滑至25.14%,增速下降一半还要多。“白马”也“失蹄” ?

这一营收的下降不是偶然,要从“封刀门”说起。据悉,2012年2月,台湾眼科权威蔡瑞芳宣布个人将停做准分子屈光手术,因为他发现手术出现了后遗症。据他观察,不少多年前接受“LASIK”即“激光矫正近视手术”的患者,在十多年后视力出现明显下降。此次“封刀门”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该手术安全性的大讨论 ,对爱尔眼科的业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当年的营收增速只有25.14%。

准分子屈光手术这一项目是爱尔眼科的明星产品,其利润一直较高,但该事件发生之后,对于爱尔眼科无疑是当头棒喝。

从2012年“封刀门”风波之后,爱尔眼科的态度还算积极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,其准分子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各方专家、卫生部等的认可,风波逐渐平息。但是“封刀门”的后遗症还是影响到了爱尔眼科两年的业绩,2013年和2014年爱尔眼科的营收增速分别只有21.02%、24.02%。不过自2015年之后已有好转,2017年爱尔眼科的营收增速已达49.06%。

对于医疗企业来说,医疗安全一直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。此次专家的一番言论都能大幅削减一家上市公司的业务额,医疗安全的风险之大就可见一斑。

事实上,医疗安全的保证也是各大医院、企业长期思考的问题,医疗设备和医疗人才是其重要的决定因素,可设备可买,人才难求。对此,自2014年开始,爱尔眼科就实施“合伙人计划”,实现了医生从“员工”到“股东”的转变,留住骨干人才。

据说今年7月爱尔眼科董事以成交均价33.37元减持445万股也是为医疗人才和经营骨干合伙人提供参股投资医院资金。不过,不少股东对于这一减持行为内心还是产生了波动,爱尔眼科高管对行业和公司不看好了?对此,官方大呼“我们不一样”予以回绝。

从2010年-2017年爱尔眼科总资产、总负债情况看,爱尔眼科的资产负债率虽有上升,但整体偏低。爱尔眼科的未来究竟会怎么样呢?我们拭目以待。

声明: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,目的在于信息传递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、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,请联系我们。

发表评论

0条评论,0人参与
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
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,请输入验证码继续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

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
文章纠错
x
*文字标题:
*纠错内容:
联系邮箱:
*验 证 码:

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